躬耕在地勘大地上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纪实
发布时间:2015-07-20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纪实
日前,福建省总工会通报表彰了2015年度省级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福建省197地质大队位列其中,荣誉的取得凝聚着197队地质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建立于1975年,40年来该队立足泉州、驰骋八闽、服务海西,为福建资源勘查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力扭转了福建贫煤和矿产资源稀缺的劣势。勘探工作区覆盖福建多达300平方公里的山川土地,成绩斐然。单就十二五期间,累计发现特大型矿山4处、中型以上矿山10余处,累计探明石灰岩储量10亿多吨、煤炭储量5亿多吨、铁储量5000万吨、高岭土储量694万吨、锌储量68万吨、铅储量49万吨、铜储量30万吨、钼储量1.16万吨、银储量726吨、金储量486公斤,探明的矿泉水和地热能等其他资源均已开发利用,为海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2010年以来,为响应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197队积极开展了福建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福建省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断裂活动性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公益地质服务工作,仅“十二五”期间,我队就承接了社会地质服务业务565项,为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为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先行先试做出了突出贡献。
转型升级,为福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不断深入,土地污染、荒山复绿、水土改良等一系列问题受到广泛重视,2012年,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研究院悄然成立,这个总计18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集体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与福建省科技厅正式签订承担“泉州市露天矿区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技术研究”项目合同,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旨在为福建省废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个项目不仅使福建省197地质大队走在全省生态恢复治理队伍的前列,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新时期全省地勘队伍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泉州市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也是我省最早正规开发利用石材资源地区之一,境内露天矿山特别是石材矿区密布,在为泉州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曾经开采或闭坑的矿点不计其数,矿坑中的废水和矸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废弃矿坑和已经垮塌的采空区会持续排放污水和持续释放出各种污染物,对矿区及外围区域造成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给植被茂密的绿色泉州留下了一块块土黄色的伤疤。
面对这一难题,197队地环院邀请大学时的教授导师前来一起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在水土保持、环境恢复治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等多个领域大胆作为。短短2年时间,197队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顺利实现废弃矿区的重新利用,该队编制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累计达53份,指导矿区业主和当地政府部门让废弃的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承揽福建省地下水监测研究、负责莆田城市地质稳定性研究,为福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第一手生态环境基础资料。2013年该队编制完成的《安溪县官桥—龙门花岗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项目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示范工程,获得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启动资金预算补助1亿元,项目治理完成后将会新增1万多亩农业作物用地。2014年197队开展实施历时5个多月的泉州市洛江区、南安市、安溪县三地地质灾害详细排查工作,全队技术人员分为16个小组顶着炎炎夏日对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及地质灾害点,展开逐镇逐村逐户摸排走访。查明洛江区地灾点72处、安全隐患点134处,南安市地灾点132处、安全隐患点387处,安溪县地灾点500余处、安全隐患点2000余处。完成三地各村庄有人居住房屋隐患点的预防、治理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制定群防和疏散机制,并深入村名家中为大家讲解应急逃生知识,确保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逆势而上,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福建省是矿产资源稀缺省份,各类矿产资源主要依靠外省引进,省内主要矿产勘查区域配置较少,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加大生态文明省的建设力度,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并没有乱了阵脚,依然稳中有为,逆势而上。近三年,197队编制的一批项目共提交煤炭资源储量近1亿吨,探明特大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山2处,发现中型以上高岭土、瓷石矿、金属矿等多处。同时承揽了一批地勘衍生产业项目在生态调查、地下治灾、矿山储量动态跟踪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力提升了泉州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的储备。
矿区的生活是艰苦的,197队为了做好队伍人才培养工作,将刚毕业的大学生与技术骨干结成师徒,远离城市深入山野的怀抱。夏天,福建气候潮湿,成群结队的蚊虫让他们痛苦不堪。起初,被叮咬的伤口红肿一片,抓烂的旧伤巴合着血丝刺痛奇痒。领导心痛,想让他们回来,但面对这难得的学习良机,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咬紧了牙关坚持了下来。山路崎岖,每天清晨他们都要背负沉重的地质工具,步行近两个小时到达钻机进行当天的工作。不知经过多少次滑倒摔伤,不知多少回被手掌大的蜘蛛和花斑蛇惊吓,不知多少次被敲开的岩屑擦破,就这样在地勘院的小伙子们忍受身体上的辛苦、心灵上的孤独、工作进度的压力,一个个一次次矿区跑、井下钻,成就了福建省厅中央基金项目立项成功率独占鳌头,找矿成果年年刷新纪录“技术+资本”矿权运作稳步推进,社会地质市场开拓逆势而上。
苦学善钻,为地勘事业创新出谋划策
“Coffee1.2.0已发布到网盘,大家以后就在上面更新!”
“ 因为代码合并,Coffee1.2.0已经做了更新补丁,大家下载补丁直接升级修复即可。”福建省197地质大队QQ群上,不时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而大家则毫不犹豫的按照提示,下载升级这款Coffee1.2.0来优化自己的CAD。这就是该队青年职工利用闲暇时间自己编写的软件补丁和简便插件,有效的提升了全队电脑制图的工作效率,像这样的新技术运用正成为197队平日工作的家常菜。
CAD是地勘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制图软件之一,地质队里几乎人人都会,然而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无论是切地质剖面图还是钻孔柱状图, CAD都要一个数据一条线的画,一个数据输错,剖面图就要重新画,费时又费力。 80末的小伙子小钟来到197队之后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大学里学到的电脑编程尝试应用到CAD制图中,省197队领导非常支持小钟的这一大胆尝试,并允许他在工作时间钻研CAD软件的二次开发。起初的尝试并不顺利,然而小钟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代码不会就上网查找,编程语言不顺就一遍遍推敲,有时候为了一段编码,小钟要琢磨好几天。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代码编程的中文解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年多的钻研,这个地质队里出来的小伙子终于开发出了一套简单易懂的CAD常用制图插件,将繁琐的制图过程模块化、简单化,过去要花上十几分钟才能画出来的地质符号如今只要点击两下鼠标,只要用Excal表格导出数据就能自动生成完整的钻孔柱状图,数十公里长的地形图输入一组数字便能切出过去动辄半天才能切好的剖面图……一系列的改进大大缩短了制图时间的同时还统一了所有图表的参数,规范了制图标准。这让十几年用惯了传统方法的老师傅们都大呼好用,原本各个精通CAD操作的职工们如今才发现原来制图可以这样轻松和准确。得到了大家认可的小钟给这款自己亲手制作的插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咖啡1.2.0”
作为地矿勘查成果报告,其中很多图件都是由平面图和剖面图组成,图中大量的地质信息若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人很难看的懂。为的是用三维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够对矿区一目了然,彻底改变过去平面设计的服务模式,福建省197地质大队提出了“数字矿山”理论。
为了能够顺利实现“数字矿山”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省197队专门成立科研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在学校有过三维制图经验的80后研究室小杨主动请缨,挑起了这项重任。虽说学习过三维制图,也完成过简单的模型设计,但是真正应用在整个矿山时,面对复杂的矿山地质体特征、倒转的地层构造、大量的裂隙破碎带,该从哪里入手?怎样准确无误的建模都成为困扰小杨的一道道难关。当由大量数据转换而成的全局第一幅三维矿山地质模型——安溪湖上石灰岩矿区地质数据库全方位立体、直观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这个80后的小伙子将该队乃至福建局多年提出的“数字矿山”从理论变为了现实,真正影响到了地勘队伍今后的技术服务模式。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队员用不懈的坚持和执着的追求,自由的探索,优化地勘工作,完善服务质量,走出了一条立足泉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之路。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孙轶群 )
日前,福建省总工会通报表彰了2015年度省级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福建省197地质大队位列其中,荣誉的取得凝聚着197队地质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建立于1975年,40年来该队立足泉州、驰骋八闽、服务海西,为福建资源勘查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力扭转了福建贫煤和矿产资源稀缺的劣势。勘探工作区覆盖福建多达300平方公里的山川土地,成绩斐然。单就十二五期间,累计发现特大型矿山4处、中型以上矿山10余处,累计探明石灰岩储量10亿多吨、煤炭储量5亿多吨、铁储量5000万吨、高岭土储量694万吨、锌储量68万吨、铅储量49万吨、铜储量30万吨、钼储量1.16万吨、银储量726吨、金储量486公斤,探明的矿泉水和地热能等其他资源均已开发利用,为海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2010年以来,为响应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197队积极开展了福建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福建省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断裂活动性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公益地质服务工作,仅“十二五”期间,我队就承接了社会地质服务业务565项,为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为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先行先试做出了突出贡献。
转型升级,为福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不断深入,土地污染、荒山复绿、水土改良等一系列问题受到广泛重视,2012年,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研究院悄然成立,这个总计18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集体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与福建省科技厅正式签订承担“泉州市露天矿区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技术研究”项目合同,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旨在为福建省废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个项目不仅使福建省197地质大队走在全省生态恢复治理队伍的前列,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新时期全省地勘队伍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泉州市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也是我省最早正规开发利用石材资源地区之一,境内露天矿山特别是石材矿区密布,在为泉州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曾经开采或闭坑的矿点不计其数,矿坑中的废水和矸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废弃矿坑和已经垮塌的采空区会持续排放污水和持续释放出各种污染物,对矿区及外围区域造成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给植被茂密的绿色泉州留下了一块块土黄色的伤疤。
面对这一难题,197队地环院邀请大学时的教授导师前来一起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在水土保持、环境恢复治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等多个领域大胆作为。短短2年时间,197队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顺利实现废弃矿区的重新利用,该队编制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累计达53份,指导矿区业主和当地政府部门让废弃的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承揽福建省地下水监测研究、负责莆田城市地质稳定性研究,为福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第一手生态环境基础资料。2013年该队编制完成的《安溪县官桥—龙门花岗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项目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示范工程,获得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启动资金预算补助1亿元,项目治理完成后将会新增1万多亩农业作物用地。2014年197队开展实施历时5个多月的泉州市洛江区、南安市、安溪县三地地质灾害详细排查工作,全队技术人员分为16个小组顶着炎炎夏日对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及地质灾害点,展开逐镇逐村逐户摸排走访。查明洛江区地灾点72处、安全隐患点134处,南安市地灾点132处、安全隐患点387处,安溪县地灾点500余处、安全隐患点2000余处。完成三地各村庄有人居住房屋隐患点的预防、治理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制定群防和疏散机制,并深入村名家中为大家讲解应急逃生知识,确保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逆势而上,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福建省是矿产资源稀缺省份,各类矿产资源主要依靠外省引进,省内主要矿产勘查区域配置较少,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加大生态文明省的建设力度,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并没有乱了阵脚,依然稳中有为,逆势而上。近三年,197队编制的一批项目共提交煤炭资源储量近1亿吨,探明特大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山2处,发现中型以上高岭土、瓷石矿、金属矿等多处。同时承揽了一批地勘衍生产业项目在生态调查、地下治灾、矿山储量动态跟踪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力提升了泉州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的储备。
矿区的生活是艰苦的,197队为了做好队伍人才培养工作,将刚毕业的大学生与技术骨干结成师徒,远离城市深入山野的怀抱。夏天,福建气候潮湿,成群结队的蚊虫让他们痛苦不堪。起初,被叮咬的伤口红肿一片,抓烂的旧伤巴合着血丝刺痛奇痒。领导心痛,想让他们回来,但面对这难得的学习良机,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咬紧了牙关坚持了下来。山路崎岖,每天清晨他们都要背负沉重的地质工具,步行近两个小时到达钻机进行当天的工作。不知经过多少次滑倒摔伤,不知多少回被手掌大的蜘蛛和花斑蛇惊吓,不知多少次被敲开的岩屑擦破,就这样在地勘院的小伙子们忍受身体上的辛苦、心灵上的孤独、工作进度的压力,一个个一次次矿区跑、井下钻,成就了福建省厅中央基金项目立项成功率独占鳌头,找矿成果年年刷新纪录“技术+资本”矿权运作稳步推进,社会地质市场开拓逆势而上。
苦学善钻,为地勘事业创新出谋划策
“Coffee1.2.0已发布到网盘,大家以后就在上面更新!”
“ 因为代码合并,Coffee1.2.0已经做了更新补丁,大家下载补丁直接升级修复即可。”福建省197地质大队QQ群上,不时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而大家则毫不犹豫的按照提示,下载升级这款Coffee1.2.0来优化自己的CAD。这就是该队青年职工利用闲暇时间自己编写的软件补丁和简便插件,有效的提升了全队电脑制图的工作效率,像这样的新技术运用正成为197队平日工作的家常菜。
CAD是地勘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制图软件之一,地质队里几乎人人都会,然而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无论是切地质剖面图还是钻孔柱状图, CAD都要一个数据一条线的画,一个数据输错,剖面图就要重新画,费时又费力。 80末的小伙子小钟来到197队之后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大学里学到的电脑编程尝试应用到CAD制图中,省197队领导非常支持小钟的这一大胆尝试,并允许他在工作时间钻研CAD软件的二次开发。起初的尝试并不顺利,然而小钟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代码不会就上网查找,编程语言不顺就一遍遍推敲,有时候为了一段编码,小钟要琢磨好几天。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代码编程的中文解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年多的钻研,这个地质队里出来的小伙子终于开发出了一套简单易懂的CAD常用制图插件,将繁琐的制图过程模块化、简单化,过去要花上十几分钟才能画出来的地质符号如今只要点击两下鼠标,只要用Excal表格导出数据就能自动生成完整的钻孔柱状图,数十公里长的地形图输入一组数字便能切出过去动辄半天才能切好的剖面图……一系列的改进大大缩短了制图时间的同时还统一了所有图表的参数,规范了制图标准。这让十几年用惯了传统方法的老师傅们都大呼好用,原本各个精通CAD操作的职工们如今才发现原来制图可以这样轻松和准确。得到了大家认可的小钟给这款自己亲手制作的插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咖啡1.2.0”
作为地矿勘查成果报告,其中很多图件都是由平面图和剖面图组成,图中大量的地质信息若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人很难看的懂。为的是用三维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够对矿区一目了然,彻底改变过去平面设计的服务模式,福建省197地质大队提出了“数字矿山”理论。
为了能够顺利实现“数字矿山”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省197队专门成立科研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在学校有过三维制图经验的80后研究室小杨主动请缨,挑起了这项重任。虽说学习过三维制图,也完成过简单的模型设计,但是真正应用在整个矿山时,面对复杂的矿山地质体特征、倒转的地层构造、大量的裂隙破碎带,该从哪里入手?怎样准确无误的建模都成为困扰小杨的一道道难关。当由大量数据转换而成的全局第一幅三维矿山地质模型——安溪湖上石灰岩矿区地质数据库全方位立体、直观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这个80后的小伙子将该队乃至福建局多年提出的“数字矿山”从理论变为了现实,真正影响到了地勘队伍今后的技术服务模式。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队员用不懈的坚持和执着的追求,自由的探索,优化地勘工作,完善服务质量,走出了一条立足泉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之路。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孙轶群 )